11月25日下午13:00,外语学院青年学术联谊会于涵芬楼共享空间举办学生竞赛指导经验交流分享座谈会。本次座谈会邀请了具有丰富学生竞赛指导经验的英语系刘森老师、大学英语教学部赵朝永老师、日语系陈凌虹老师、法语系沈珂老师、德语系樊荣老师、翻译系原蓉洁老师和程章晗老师、西语专业徐泉老师以及俄语系邵鹏洁老师。
刘森老师作为经验最为丰富、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最为丰硕的专家第一个发言。刘老师从三个方面谈了经验心得。学生竞赛的首要因素是学生的选拔。刘老师说,她挑选的选手不一定是成绩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有积极性、最有责任心的、最有自信的。这样的选手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而这个选拔的过程也非常重要,刘老师说她平时在语音课堂上就会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后再进行选拔;其次,刘老师说指导老师通过指导学生竞赛可以得到和其他学校以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学院、学科的发展;最后,刘老师说通过指导学生竞赛还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学术研究发展。她以自身的英语语言研究为例,分析指导英语演讲比赛促进她从语音标准出发对演讲口语评价标准进行探究。
赵朝永老师非常认同刘森老师的分享,他说,近年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大幅提高。选手要经过层层选拔、通过多种渠道选拔才能获得参赛资格。竞赛从最初的注重语言语调到现在的语言表达与内容、见解并重,竞赛的难度不断提高、赛制越来越复杂、赛程越来越紧。因此,要激发学生最大的参赛热情必须非常尊重学生自身的意愿,以往由老师指定学生参赛的模式已经不合适了。
沈珂老师说,小语种与英语不同,英语的选手因为一进校就有非常好的基础,而小语种的学生一般都是零起点,所以选拔参赛的学生一般都是高年级的。但她也分享了一个特别的经验,那就是鼓励大二的同学参加竞赛。大二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可以先有一次锻炼的机会,为高年级参赛积累经验。沈珂老师也认同校内选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竞争能够更好地模拟竞赛场景,避免正式比赛时出现因为紧张而造成的发挥失常。
陈凌虹老师也深有同感,她提到,指导学生竞赛的团队不仅可以由老师组成,还可以邀请以往参赛的、获奖的同学一同指导,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帮助学弟学妹。
原蓉洁老师说口译比赛相比于演讲比赛选拔机制相对更为客观,主要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否圆满完成口译任务。因此选拔根据平时表现和选拔测试成绩进行。她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态对于比赛也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临场发挥。
邵鹏洁老师和徐泉老师表示,俄语和西语的学生竞赛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竞赛传统的形成、指导团队、选拔机制、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调动方面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最后,樊荣老师分享了德语系学生竞赛指导的经验。他说选手的选拔从一年级开始就要物色好的苗子,一年级的教师和三年级的教师保持沟通、交流,挑选好的学生组成“晚八点最强团队”线上指导微信群,竞赛从“娃娃”抓起。
翻译系的新进青年教师程章晗老师虽然还没有指导学生竞赛的经验,但是有亲身参加竞赛的经验,她表示通过这次经验分享交流会使得她从新的角度更加全面的认识学生竞赛,对于她今后参与指导学生竞赛非常有帮助。
通过这次座谈,老师们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对指导竞赛这项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大家都表示会把这些经验分享给系里更多的老师们,更好的培养和指导学生,在各类赛事中取得更多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