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一株新命名的、叫做“翻译家”的粉嫩重瓣玫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丽娃河畔的翻译与创作”主题座谈会于2020年11月15日下午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成功举行。多名青年教师、翻译家也应邀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沪上优秀的翻译家与作家们交流产生的熠熠闪光的思想火花惊艳绚烂,充满启迪,让青年教师们备受鼓舞、受益匪浅。
赵朝永老师说,他平生第一次以这么“文艺”的方式参加与翻译有关的活动。伴着玫瑰园的清香,脑海里盘旋着那朵怒放的月季,一起畅忆丽娃河畔的翻译家们。可以说,这既是一次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对话,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留下的译作,历久弥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也激励和鞭策着新生代的译者。不敢说自己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翻译家,但前辈们精益求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将成为我永远的精神食粮。
陈贝贝老师认为翻译是个神秘的领域,好像一座玫瑰花园,你觉得可能只有一种姿态,但是走近之后才发现世界上没有一朵相同的玫瑰,正如诸多优秀的译本,都是千姿百态的。而这种千姿百态,却是来自于翻译家们辛苦又默默无闻的耕耘。很荣幸在这个下午走进他们,从而对翻译又多了一分敬意。我们在欣赏美丽动人的玫瑰时,更不能忘记栽种他们的作家以及用心浇灌他们的翻译家们。翻译是朴素的,也是神圣的,希望有机会我有幸能够体会这份辛劳与荣耀。
冯晓春老师说:“有幸参与这次活动后,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得以了解,我们外院学院在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如此声名赫赫,涌现出这么多杰出的翻译家。心里十分感动,也很受鼓舞。感谢学院的精心安排和组织,让我体验到一次美妙的芳香之旅:书卷香、玫瑰香和法式甜点香。妙不可言的滋味。我想,作为外语学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外,翻译同样是一份艰辛和充满欢乐乃至崇高使命感的工作。今后应该要好好努力,锤炼自己的汉语和德语表达,用出色的译笔为中外文化交流略尽绵薄之力。”
最年轻的程章晗老师说,非常有幸能够参加辰山植物园的“丽娃河畔的翻译与创作”座谈会,与外语学院的各位老师们以及许多新锐作家共同回眸华东师大岁月长河里的各位翻译家们,并对前辈大师们致以诚挚的敬意。植物园内以“翻译家”命名的月季花让人感触颇深,翻译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份不张扬的事业,但是在陈丹燕老师看来,这份事业却负有极高的使命感,因为它能够加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语言作为沟通的载体,能够消除人们之间的分歧,开阔人们的思维。座谈会上,铿锵有力的《海燕》朗诵、笑声阵阵的《成长的烦恼》配音以及《简·爱》的诵读无不勾起我过往的回忆,我再一次意识到,与翻译结缘竟是如此之早,也庆幸成长的时光里,有大师们作品的一路陪伴。许多新锐作家的谈话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如何敬业老师谈到的翻译著作必须几十年重新翻一次,反映当代语言习惯的变化。再譬如,翻译实际是一个创造词汇的过程,因为外来语与母语的概念无法对应,实际上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在丰富目的语的词汇库。再譬如对于翻译风格的探讨,这一切都让我如沐春风。唯一遗憾莫过是“翻译家”这朵月季花期已过,不过恰如袁院长所说,只要花开绚烂过,哪怕只是一瞬间,都是有意义的。而且花开花谢皆是定律,静待花开也是一种幸福。这让我不由得向往明年花开时与各位老师、作家共聚辰山的日子了。
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愿翻译这样一份朴素而神圣的事业能够如同怒放的玫瑰生生不息,神秘的玫瑰花园永远繁花似锦!再次向所有的翻译家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