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大地流金。2020年11月18日下午,外语学院在中北校区的祥麟书苑召开关工委座谈会暨抗美援朝精神学习交流会。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宇靖、辅导员周俊辰、五位关工委老师及2019级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参加,活动由周俊辰主持。
座谈会伊始,2019级研究生党员孙杰同学分享了他的外公参加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孙杰同学的外公出身于河南农村,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获得者。孙杰同学从小时候起便常常听到外公讲述战场上的经历,教育他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杨珠樨老师也从家人的亲身经历谈到抗美援朝的精神。杨老师的叔叔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经作为铁道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支援铁路修建,也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获得者。杨老师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叔叔瞒着家人毅然决然地参军,叔叔的战友为了保住铁路牺牲在朝鲜。这是为了人民和国家需要,也为了保护身后的祖国和亲人。
蒋范琛老师动情地说道,抗美援朝战役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争打响时,当时是小学生的蒋老师想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于是和同学们攒下零花钱捐给志愿军战士们。蒋老师还提到,正如电影《上甘岭》中的场景一样,战场上药品和物资奇缺,志愿军战士们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但是战士们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一口炒面一口雪,彰显了中国人民钢铁般的意志。这也给当代青年人以启示,勉励大学生学习志愿军战士的强大毅力,团结在党中央的旗帜下,坚持思想不动摇,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的未来努力学习。
何慧敏老师谈到了观看纪录片《国家记忆》的感受。她说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但是“人若犯我、虽远必诛”,这场战役是党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抗美援朝的胜利靠的是志愿军战士的出生入死,靠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敌人有多么强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不倒。当下处于和平年代,中国面临新的挑战,年轻人的奋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爱国主义情怀从未改变。
最后,黄惠芳老师谈到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有很多战士回到祖国隐姓埋名,不主动提起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也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同时黄老师还联系当下,谈到了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意义。疫情期间中国人民听从党的指挥,自觉隔离戴好口罩做好防疫,这正是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体现。入党积极分子刘甜甜和郑梓妮聆听了关工委老师们的分享后,表示抗美援朝使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位置,学习抗美援朝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青年学生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向上,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准备。
撰稿:张蒙
排版:郭佳佳